《海上钢琴师》——扎根在海上,旅行在琴键之间丨视界
中青记者:卫俊杰、梁晓燕 责任编辑:梁晓燕
小世界与大世界----孤独和自由
“Take a piano. The keys begin, the keys end. You know there are eighty-eight of them,nobody can tell you any different. They are not infinite. You are infinite. Andon these keys the music that you can make is infinite.”
幽寂的月光下,1900站在无际的大海上,遥望着巨大的弗吉尼亚号,留下的是一个孤独的背影——这是1998年《海上钢琴师》的原版海报。1900是一个孤独的音乐诗人,弗吉尼亚号从船头到船尾便是他的一方天地,海上无休止的航行便是他重复又重复旅途。自出生便从未选择离开过这艘大船的他,已经习惯并乐于在一隅天地间安身,在舞厅里演奏,在船舱里肆意创作。
(1998年公映正式海报)
尽管不时感到孤独袭来——舞会散席后在甲板踢飞的铝罐,夜晚被陌生人挂断的电话,精心包好却最后被雨水打湿的唱片……这些难以掩盖的孤独碎片也是他难以逃避的一部分。但狭小的船舱与偶尔的寂寞未尝囚禁过1900的精神世界,他在煤炭堆上惬意想象新奥尔良黄昏的薄雾,在三等舱里神游到最大的教堂尖顶之下,在宾客的举手投足间用流动的音符猜想他们的身世境遇。如同麦克斯的感叹——‘He travelled.’他的思绪在音符中旅行,由旅行创造旋律。他演奏时,身边可以是身着华服的贵族,可以是平凡的三等舱旅客,也可以是吃着苹果或缝补衣服的船舱妇女。他的世界里没有等级,没有束缚,只有最纯粹的从大海诞生出的音乐。
蕴藏在1900心里的大世界,正是他无限的精神世界。正如他在琴键上创作无限的组合那样,他不断丰富扩展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构架起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他能在其中发现与真实相差无几的美景,能在其中探寻新的音符组合,尽情发挥灵感和情绪,演奏自己的狂想曲。1900始终是自由的,无论是对循规蹈矩的不屑一顾还是好奇心对未知的向往,抑或是精神深处对音乐创作的热爱,都是他不受任何拘束的思想的表达。影片中,大量的特写镜头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配上无对白的沉默来展现他内心的波澜起伏,能够令观众在倍感真实之余,也在这片刻的留白中开始自己对1900的思考。
(1900的凝视和沉默)
他者和自我——一个人到底需要多大的世界?
在大船以外的世界,人是典型的社会化的产物。但在1900的成长过程中,外部社会的塑造力并非那么显著。一方面,没有出生证明、国籍和家人的他,在社会层面不曾有过官方记录,他从来没有走入过真正世俗的社会,同时也不会被外界所承认。另一方面,早逝的“爸爸”丹尼传递给他的世界观是不完整的:在初遇麦克斯时,他有意无意地“戏谑”自己幼年对“孤儿院”、“马”的认知,似乎在调侃他后来独自一人在认识世界的路上也并不一帆风顺。
自从1900在丹尼的葬礼上听到音乐,音乐便成了他依恋的对象,甚至二者合为一体:他以音乐为认知世界的渠道,更以此为享受世界的场域——他的人生构建过程本就与常人不一。也许当1900邀请麦克斯坐上他的琴凳与大海共舞时,麦克斯就作为外部世界中的一个力量代表持续与他“博弈”着。麦克斯带着大船以外的世界观走来,在那个世界,高尚的名声、丰厚的财富、美满的家庭代表着最美好的生活。他真心地想让1900加入他所在的世界,并且不止一次地欲劝服1900下船。
作为一个好友,他尊重1900,却从来未能理解过他。1900的世界观和以麦克斯为代表的世俗世界观是冲突的,在面对麦克斯的反复劝说下,他终于提出了自己的诘问:’I think land people waste a lot of time wondering why.’
“Wintercomes they can't wait for summer; summer comes they're living drilled of winter.That's why you're never tired of travelling, with 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where there's always summer. That doesn't sound like a good bet to me.”
然而,不同于对麦克斯,在老风琴手和他的女儿帕多安面前,1900是动摇过的。在老风琴手的讲述里,他为了改变自己而偶然听到了触动自己一生的大海之声。此时镜头定格在1900的眼神中,似乎透露了,老风琴手的话语让1900第一次产生了对大海的新认知并因此产生改变的想法。在后来与帕多安的接触中,他对她的爱慕之情也加强了他对“大海的声音”的向往。在帕多安的离开、自毁唱片后的消沉后,他动摇了自己一直以来固不下船的坚持。但最后,当好友送的驼绒大衣换上,舷梯走至一半,正像风琴手站在山丘上看到了他从来没看到过的大海,1900也第一次真正细细考量了这个他从来不认识的冒出滚滚浓烟的铁石森林,在这短短的一瞬,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迷惑、急促到平静、释然。随着他向空中挥出帽子并调头往回走,明朗的背景音乐的响起象征着他又重新建立起了对自我世界的认同。
1900和麦克斯、老风琴手和帕多安的互动,象征着一场自我与他者的博弈,这场博弈中,麦克斯代表着传统世俗,老风琴手和帕多安代表更贴近1900的理想世俗。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曾提出“他人即地狱”,意味自我被作为主体的他人对象化,自我是在他人的“注视”下的,在自我和他者的冲突中,自我意识形成,他人的存在使我思成为可能。1900在经历相似的老风琴手身上看见了过去自己的影子,在帕多安身上看见了未来的理想,与他人的不断接触使1900的我思越发深刻,也使他在他者与自我之间展开持续的斗争。萨特认为,从虚无到成为自身,这中间有围绕着他者的注视展开斗争。最终在舷梯上,1900选择了成为坚持理想的自我,超脱他者,完成了自我的构建。
大海的呼唤——觉察即自由
1900的一生在具象世界里是被框定的,只能容纳2000名旅客的弗吉尼亚号让他所生活的世界看起来比任何人都要狭小。一系列具有戏剧性的情节都暗示了他与钢琴、与大海的联结命中注定,在大海中不断翻滚的弗吉尼亚号像母亲的子宫,而他从音乐中汲取养分。
1900因命运选择以这样的方式出生、成长,不同于可能想要挣脱各种“小世界”而走下船,到达各自的理想目的地的旅客,成为一名海上钢琴师是命运和他的双向选择,从这个身份里,他达到了最高的自我认同,获得了最充盈的精神世界。
以麦克斯为代表的外部世界是陆地最传统、最普遍的观念,这种力量是完全与1900对立的,但也始终不足以侵入他完整的精神世界。而老风琴手和爱慕的女孩帕多安传达出的外界是他认可的陆地与大海之间显露出的美好的一部分,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似乎也第一次打破了他的外壳。他们两者具有传承意味地相继出现,是欲推1900通向陆地世界的命运必然——一位是精神上的引路人,一位是路上的精神伴侣。在模糊的边界间,“大海的声音”让他产生了离开现实的大海去寻找心中的大海的念头,如同船上旅客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的目的地一样,他也即将成为千万位下船的旅客之一。然而,在舷梯上的驻留,是1900对看不见尽头的恐惧,是对无数选择的焦虑,是对“有限”和“无限”的重新认识,打断了他对老农民所说大海的声音的追求,切断了他与那位美丽少女的一丝联系,阻断了他踏上陆地的最后念想。在空手弹下最后一曲后,他选择了投向大海,与轮船共眠作为最终的归宿。
(1900和帕多安)
美国社会学家彼得·伯格曾探讨木偶剧场形象:我们和木偶一样,被绳索操纵,但人生戏剧和木偶剧场的深刻区别,正在于我们能够抬头仰望并感知绳索对我们的操纵。当1900在舷梯上,他人对他打趣道“也许他忘记了他为什么要下船”,或许截然相反,他正是感知到了陆地的绳索欲加之给他的操纵,他记起了他就在心中的大海上。
从某种程度上看,木偶剧场反映了觉察就是最大的自由,觉察自身,也觉察世界。命运也许是被框定的,我们是从意识和理解到自己被命运的框定而开始有了自由的。对于1900来说,他意识到扎根在海上,旅行在琴键之间就是他最大的自由。当我们看到绳索是如何操控我们的那一刻,我们就已经脱离了全然被操控的状态。然后,我们开始学习和掌控身上已经存在的那一套绳索,后来,在命运的分岔路口,我们终于有能力为自己做出了选择。
结语:
《海上钢琴师》与同样经典的两部电影《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被称为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在这三部曲中,导演运用相同的叙事结构,相似的高超配乐水平,回答了人生阶段的一些不同疑问,与荧幕前的观众进行了无声的对话和交流。《海上钢琴师》折射出来的,或许是我们每个人随着时间的流逝所经历的那些坚持与缺失,透过具有传奇色彩的1900的一生,我们看见了其中无数个坚持和被坚持的自己。
本文系中山大学中大青年传媒原创作品
版权归中大青年微信公众号所有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今日小编:陈茜、王思琦图文来源:豆瓣网页初审:郑梦婕、万永昊审核:刘洁予审核发布:马明辉